为深入学习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经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7月16日,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耘两岸・食链焕新”实践队走进福清三华农业园,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核心园区与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三华农业园的“科技 +生态+两岸融合”发展模式,为实践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课。
实践队在三华农业园合影
国家级园区的“多元业态图景”
坐落于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的三华农业园,总面积达数千亩,是集“种植-养殖-加工-文旅”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实践队在园区负责人廖健强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高标准农田、果园区、海蛏养殖基地及水稻全程机械化设施,实地感受园区的多元业态布局。
“这里不仅有2000余亩滩涂养殖海蛏,年产达65万公斤,还种有台湾珍珠芭乐、百香果等特色果蔬,更有‘稻-萍-鱼’生态种养区。”园区负责人廖健强介绍,园区通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立体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其中“稻-萍-鱼”模式获农业农村部认可,成为生态农业示范样本。
在智能化控制中心,队员们看到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湿度、水质指标等数据——园区引入的物联网监测技术,让种植养殖全程可追溯。“我们的水稻种植实现了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亩产比传统模式提升30%以上。”负责人廖健强指着连片的稻田说,2020年园区还通过直播带货实现超百万元销售额,让农产品“触网”走向全国。
园区负责人廖健强先生为实践队介绍园区分布
两岸农业融合的“试验田”实践
作为闽台农业合作的重要平台,三华农业园的“两岸基因”给实践队员留下深刻印象。在台湾优质品种展示区,黄金百香果、香水柠檬等20余种台湾果蔬长势正好,这些品种通过园区引种驯化,已适应本地土壤气候。
“我们与台商合资成立了福清稻香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品种引进到技术落地,全程有台湾专家驻场指导。”负责人廖健强举例,园区的海蛏养殖通过台湾循环水技术改良后,产量提升10%,且品质更优,曾登上《味道中国》等央视节目。
园区所种的台湾珍珠芭乐
实践队员的“田间课堂”感悟
“看到稻田里‘两岸一家亲’的艺术图案,突然明白农业不仅是生产,更是文化载体。”实践队队长郭钰敏在参观彩色水稻种植区时感慨。这片由彩色水稻组成的主题稻田,将农耕文化与两岸情感巧妙融合,成为园区文旅融合的亮点。
在与负责人廖健强的交流中,队员们重点关注了园区带动乡村振兴的路径: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周边526人就业,季节性用工人均年收入达4.2万元;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向3000余户农民推广台湾种植技术,助力增收。“这让我真切感受到,现代农业能实实在在为乡村带来改变。”队员黄九祯说。
实践队指导老师林榅荷表示:“三华农业园的发展模式,正是闽台农业深度融合、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希望队员们能将这里的经验带回校园,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能力。”
此次走访让实践队深刻认识到,两岸农业融合不仅是技术与品种的交流,更是情感与智慧的共生。未来,实践队将持续关注三华农业园等两岸合作平台,为推动闽台农业协同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标题: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青耘两岸・食链焕新”实践队走访福清三华农业园 探寻两岸农业融合振兴路
地址:http://www.fangcetianxia.cn/fzjj/3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