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山海 “商”约云南:福商学子用实践绘就“助农兴产”区域协同新图景

七月的云南,山风裹挟着菌香与希望,从滇池之畔漫向乌蒙山区。福建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商约山海筑梦队”跨越千里,从东南海滨的八闽大地奔赴云岭深处,以“电商助农、产业振兴、产教融合”为笔,在昆明、昭通昭阳、镇雄、水富的田间地头、企业展厅、座谈现场,书写着青年学子服务乡村振兴、深化区域协同的实践答卷,以青春行动践行“追寻领袖足迹,担当强国使命”的时代号召。

数商兴农:织就“电商+物流”助农富农新网络

晨光初照昭通,昭阳区邮政分公司的会议室里已响起热烈的讨论声。实践队与昭阳区邮政分公司负责人围坐一堂,指尖划过当地物流线路图,深入探讨如何优化“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昭阳邮政总经理杜安华介绍,昭通正构建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物流体系,依托即将扩建的西南片区最大物流中转站——花鹿坪机场,未来将实现生鲜农产品直达全国的空运通道。此次座谈不仅让队员们对基层物流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有了直观认识,也为后续的电商助农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图1 实践队与邮政分公司负责人座谈交流现场

 

镇雄县电商物流基地的直播间里,福建学子与当地带货主播并肩而立。7月7日下午,两场助农直播火热开启,镜头前,队员们化身“推荐官”,将云南菌汤包的鲜香、辣椒酱的醇厚娓娓道来。“这菌汤包用的都是大山里的野生菌,泡发后炖鸡,鲜掉眉毛!”生动的讲解配上产地实拍画面,两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次可观,点赞互动数万,销售数据亮眼,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助农成效,为云南优质农特产品“走出去”贡献了青春力量。

图2 实践队成员在镇雄县电商物流基地开展助农直播

图3 实践队成员与镇雄电商直播基地工作人员的合影

 

校地共建:搭建“高校+地方”产业振兴连心桥

芒部镇松林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里,实践队与驻村第一书记刘宇及村“两委”开展座谈交流。刘宇介绍到,松林村曾是贫困发生率达73%的贫困村,近年来以“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生态优先”为路径实现蝶变,2019年至2024年辣椒种植面积从800亩扩大到2000亩,带动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村集体通过厂房租赁年增收15万元,成为集“绿色、富裕、美丽”于一体的示范村。“福建在数字经济、电商赋能领域经验深厚,我们迫切希望以‘闽智赋能云海’,学习直播带货与社区运营模式,培育本土新农人主播,让辣椒制品、天麻、羊肚菌等特色产品走得更远。”刘宇说。座谈后,福建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与松林村签署《校地合作协议》,约定在电商培训、品牌打造、文旅策划等方面开展长期合作,助力“一村一特一品”建设。

 

图4 实践队成员在松林村进行座谈交流

 

图5 实践队成员与松林村工作人员的合影

 

从松林村到思农食品集团,实践队的脚步始终追随着“产业链”。在基地展厅内,实践队成员听企业负责人讲解“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合作模式:企业提供种苗、技术指导,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即使市场行情波动,农户也能获得稳定收益。在深加工车间,自动化生产线将鲜红的辣椒变成瓶装辣酱,直供海底捞、吉祥居等企业。“福建的预制菜产业做得好,我们能不能把云南辣椒做成即食产品?”一个创意火花在调研中悄然点燃。

图6 实践队成员在思农食品集团基地调研

 

场坝镇的夕阳里,镇长杨莉与队员们的座谈仍在继续。“我们的李子甜、樱桃鲜,但藏在山里没人知。”杨莉镇长介绍,场坝镇正规划以溜沙河为轴,串联王家沟、杨家田坝等景点打造文旅线路,却面临村民思想观念转变和专业人才短缺的难题。实践队结合福建经验,建议通过抖音、小红书直播推广农产品,设计‘樱桃采摘+民俗体验’路线,在中景在线平台推广,协助设计带民族元素的品牌形象,吸引各地游客。并支持本土青年打造返乡创业点,以点带面激活乡村业态。

 

图7 实践队成员在场坝镇与杨莉镇长座谈

 

绿色发展:探寻“生态+产业”共生共荣新路径

赤水河源头的岸边,实践队员们掬起一捧清水,指尖凉意里流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这里不仅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更藏着镇雄县红色旅游的密码。队员们沿着河岸走访,记录着流域保护的故事,构思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旅动能——“可以设计‘赤水河生态研学线’,让游客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图8 实践队成员在赤水河源头合影

以古镇岩洞脚村的山路,比地图上标注的更崎岖。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走进魔芋田、当归地,村支书陆云的讲解里满是乡土智慧:“这当归要在海拔1800米以上种,药效才好,但运出去太难。”在农户家中,队员们翻看着种植账本,计算着成本与收益,最终提出“小而精”的品牌化思路:“先做小众精品,通过电商定向销售,降低流通成本。”朴实的建议得到了村民们的连连点头。

图9 实践队成员在岩洞脚村当归园调研

 

产教融合:构建“高校+企业”协同育人新格局

云南水富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里,一张1974年的老照片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当年,这里诞生了云南第一批规模化生产的尿素,填补了“人多粮少”的空白。如今,这家老牌国企已成为“绿色工厂”的标杆:年减排二氧化碳9.44万吨的技改成果、废水循环利用系统、10万吨液态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无不诉说着“低碳创新”的实践。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产量,更是绿色发展的质量。”公司副总经理王国强的话让队员们陷入思考。座谈会上,实践队结合福建商学院的专业优势,提出“共建实习基地、联合培养绿色化工人才”的合作设想:物流专业学生可参与企业供应链优化,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协助拓展电商渠道,双方还计划共同开发实践课程。从“保障粮食安全”到“践行双碳目标”,学子们在这家国企的转型中,读懂了“产业报国”的分量。

图10 实践队成员在企业展厅调研学习

 

图11 实践队成员员与相关负责人座谈交流

 

昆明数字经济开发区的浪潮集团云南分公司里,云计算的“算力”正驱动着产业变革。队员们走进数据中心,听工作人员介绍工业互联网如何为传统产业“智脑”。依托福建省“访企拓岗”经验,实践队与企业探讨如何推动实习岗位向绿色产业、数字商务领域倾斜。

图12 实践队成员在浪潮集团云南分公司调研

 

西南联大旧址的青砖墙前,历史的回响与青春的思考交织。队员们驻足于“刚毅坚卓”的校训前,感悟战火中弦歌不辍的育人精神;与云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的座谈中,两校师生分享着社会实践的组织经验,探讨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红色教育资源与思政实践的融合,让“追寻领袖足迹”的信念更加坚定。

图13 实践队成员走近西南联大旧址

 

从闽江到金沙江,从课堂到田野,福建商学院“商约山海筑梦队”的云南之行,是一次青春与大地的对话,更是一场校地、校企协同的实践探索。学子们带着八闽的经验与智慧,在云岭大地上播撒下助农兴产的种子,用专业学识回应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时代命题。未来,这份跨越山海的协作将持续生长,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更多青春动能,让“三下乡”的足迹,成为连接东南与西南的振兴纽带。

 

标题:跨越山海 “商”约云南:福商学子用实践绘就“助农兴产”区域协同新图景

地址:http://www.fangcetianxia.cn/fzjj/37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