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浪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漆艺,这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印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新课题。近日,阳光学院“漆语青杼”实践队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围绕 “传承漆艺非遗,连接传统与当下” 主题,开展了四场递进式实践活动。从历史溯源到展览展示,从深度专访到亲手体验,队员们以多元方式走近漆器艺术,致力于让这门千年技艺被更多人看见、了解、热爱。
博物馆溯源:从文物看漆艺三千年实践队走进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苑 “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展厅。开展中国漆艺文化探访活动。展厅内,古代漆瓶、明清漆屏风等珍贵漆器文物依次陈列,见证着不同历史时期漆艺的发展风貌。实践队队员通过近距离观察文物细节、查阅相关史料,系统梳理出中国漆艺三千年来从萌芽到成熟、从实用到兼具审美价值的发展脉络。
在与文物的“对话”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漆艺“耐腐、历久弥新”的特性——这些历经千年岁月的漆器,至今仍保持着温润光泽与完好形态。大家表示,被誉为“东方黑珍珠”的漆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此次探访为深入研究传统工艺传承提供了生动素材。
(漆语青杼实践队成员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参观漆画 靳鸿博供图)
(漆语青杼实践队成员参观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的展品 靳鸿博供图)
首展引关注:方晓辉作品里的漆艺之美一场精彩绝伦的 “漆韵流光” 漆器艺术展,集中展出福州漆艺传承人方晓辉老师的多件代表作。展品中,既有镶嵌螺钿的漆盘 —— 贝壳薄片在灯光下折射出虹彩,与漆黑底色形成鲜明对比;也有金箔镶嵌的漆盒,细密的金线勾勒出传统纹样,展现着 “百工漆为先” 的精湛。
展览吸引了众多师生参观。“第一次知道漆器能这么美,学校师生的感慨,让队员们更坚定了传播漆艺的决心。实践队还在现场安排了解说员,通过实物拆解讲解漆器 “髹漆百遍” 的工序,让观众直观感受 “千磨万漆” 的匠心精神,为大众揭开漆艺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大家对这一古老技艺的兴趣。
(方晓辉老师与其作品艺术展合照 林铭佳供图) (漆器艺术展作品照片 惠天华供图)
工坊访匠人:李锵揭秘闽新漆器的传承密码实践队走进闽新漆器有限公司,专访国家级非遗福州脱胎漆器第三代传人李锵。刚进工坊,浓郁的漆香便扑面而来,老师傅们正俯身打磨漆胎,砂纸摩擦木胎的 “沙沙” 声此起彼伏。
“我们家三代做这个,我爸在熟工工厂里学艺,我从小就在漆香里长大。” 李锵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讲述家族与漆艺的羁绊。谈及工艺,他拿起一只脱胎漆瓶:“从制模到上漆要几十道工序,单是上漆就得上很多层,每层都要阴干,急不得。” 队员们注意到,工坊角落堆着不少半成品,“这是应对订单的办法,不然客户等太久就走了。”
当被问及传承困境,李锵坦言:“年轻人嫌打磨太苦,来实习的学生,很多最后去了广告公司。” 但他也有新尝试:“现在直播能卖些货,效果还不错。” 他建议队员们:“先做‘漆艺 IP’,用短视频讲漆树采漆的故事,比硬推销管用。” 这场专访让队员们更读懂了匠人 “守艺不守旧” 的坚持。
(注:对非遗福州脱胎漆器第三代传人李锵进行专访 靳鸿博供图)
(注:漆语青杼实践队与闽新漆器公司工作人员合照 靳鸿博供图)
(在闽新漆器公司参观师傅做漆杯的流程 靳鸿博供图)
亲手做漆器:方晓辉工作室里的 “漆艺初体验”而在方晓辉工作室参与“磨显”工序实践,更是让队员们与漆艺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大家亲身体会到漆艺制作对力度、方向控制的精细要求,真切感受“指尖与漆的对话”,深化了对匠人精神的理解。
(漆语青杼实践队成员在方晓辉老师指导下做出的漆器展示 靳鸿博供图)
四次实践结束后,队员们整理素材,制作了短视频和推文,在校园平台获得广泛关注。“从看展到做漆,我们像完成了一场与千年漆艺的对话。”队长表示,未来团队计划通过更多方式传播李锵大师的故事、推广方晓辉老师的作品,以青年力量推动漆艺从工坊走向生活,让千年非遗真正“活”在当下。实践队不仅为漆艺传承探索出可行路径,更在社会层面产生深远影响,其行动有效带动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使这一古老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焕发新生。
标题:漆语青杼实践队:以青春之力,促漆艺传承
地址:http://www.fangcetianxia.cn/fzjj/3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