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评话道尽闽都春秋,以其“虾油味”唱腔唤起福州人的浓浓乡情。8月1日至8月6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脉新声”实践队深入多个文化地标,扎根大地、记录民情,探密百年书场生态、文脉传承与发展流变,探索传统曲艺新生途径。

初探评话曲,古韵代相传

8月1日,实践队员前往福州评话伬艺传习所,负责人陈峰老师从传统书目收集与保护、人才培养、坚守演出阵地等方面介绍评话保护工作。他提到,传习所不仅是传统技艺的保护单位,也是福州方言的保护单位。传习所正寻求新的突破口,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唱词唱调、舞美风格推动评话的时代化转型,使评话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具备生命力。随后,实践队员与青年评话演员陈燕彬老师进行交流学习,陈老师以其扎实的功底与对剧本的深刻理解为实践队员开展了一堂生动的评话初识课。  

8月2日,实践队抵达鳌峰书场,对话福州评话非遗传承人、福州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张彬官老师。张老师从自己的评话学习经历出发,将台江区曲艺团的建团历程、自己在学校教学的故事娓娓道来。身为老一辈评话人,张老师切身感受到数十年来评话传承处境的变迁。虽评话发展不如当年,但老艺术家总是以热情开放的态度不断打磨剧本,创作顺应时代、符合观众胃口的评话作品。张老师介绍自己将时事评点融入评话演出,让传统曲艺“老树发新枝”,为实践队员进行评话创新创作提供很大启发。  

 

非遗尽荟萃,评话焕新颜

8月2日下午,实践队员步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工作人员王老师介绍,福州评话不同于手工艺作品,需要活态展示才能被观众更好理解。馆内现设“周末戏相逢”舞台,曾邀请评话演员表演,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随后,实践队员移步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展馆运用多媒体、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打破方言隔阂,使评话艺术突破传统舞台局限。队员在调研中更加深入了解福州评话的发展现状与保护情况,也看到其在当代创新传播中的新探索,深刻体会到传统非遗与时代发展交互的融合之美。

 

初心照赤忱,乡乐浸乡音

8月3日早,实践队前往福州市南公园,寻找藏在福州城市角落的评话艺术。林荣老师摆开道具,一个起手,唱词婉转,说词铿锵,将故事演绎得入木三分,听众被其深深感染。队员了解到,评话艺人每月自发开展评话表演,观众都会准时赴约。随后,实践队员在林老师指导下体验了铙钹、折扇等道具的使用技巧,并尝试说唱经典台词,感受到传统曲艺表演的切实困境和艺术魅力,更加理解评话演员在时代困境下坚守初心的不易。

 

实地寻史迹,闽曲唱丹心

8月3日下午,实践队前往福州新四军抗战史暨福州抗战史展览馆收集史料素材。王跃进老师结合影像资料与父辈经历,为队员们梳理历史实践脉络、还原历史细节。8月6日,实践队前往南京“三个必胜——中国战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审判日本战犯史实展”参观。泛黄的抗战歌集、磨损的军服套装,将队员们带回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实践队把两次实践中积累的新四军征程史料与福州本地抗战故事相结合创作评话小段,让红色历史在传统曲艺中代代相传。

 

一木演春秋,铙钹道古今。福州评话不仅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闽都文化的“有声档案”、闽地乡音的坚实载体。醒木起落,道尽福州人的文化乡愁;韵律悠扬,唱出闽江沧浪中的百年回响。“文脉新声”实践队将继续追寻非遗传承的足迹,让这门“闽都活化石”在新时代焕发新声。

 

标题:评话响榕城,古韵焕新声 ——福建师范大学“文脉新声”实践队开展福州评话传承与发展情况调研

地址:http://www.fangcetianxia.cn/fzjj/38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