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37字,读完约9分钟

年12月22日,长征8号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将“海丝1号”等5颗卫星发送到了宇宙。 新华社

“海丝一号”发回的南极冰川sar图像

北京时间12月22日12时37分,厦门大学、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三明投资集团、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企业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企业第38研究所等联合研制的“海丝1号”卫星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搭载长征8号火箭发射升空。

““海丝”升空,福建“问天””

这颗近海和海岸带遥感卫星是新技术集成应用的成果,开创了福建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 在不久的将来,它及其伙伴们不仅将在科研行业发挥神通,还将对福建“海洋强省”、“数字福建”的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发射约84小时后的北京时间12月25日23时59分,“海丝1号”最初的成像工作获得了比较有效的回波数据。 12月27日,“海丝1号”获得了第一批高分辨率sar图像,实现了中国第一颗商业sar卫星的优质图像。 这也是国际上首次出现c波段小卫星sar图像。

““海丝”升空,福建“问天””

“海丝一号”sar总工程师、中国电科38所对地观测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盛磊表示,上轨道后,“海丝一号”保持稳定,先后完成了多项调整。 目前,卫星正着力于轨道测试工作,保障准时投入业务运行。

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董事长助理简灿良博士表示,福建是海洋大省,岸线资源居全国第二位,海域面积超过陆域面积。 “海丝一号”填补了福建空间数据获取系统的空白,真正实现了“星、空、地、海”的全面覆盖。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大地球科学技术系主任戴民汉表示,这是厦大继“嘉庚”号科考船、东山海洋观测与试验所之后的重大科研平台,从此建立了海天陆基海洋观测一体化的观测系统,观测海洋,简称海洋

“你好,大海”,穿透云层24小时

福建圆梦九日是多年的夙愿。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十九大报告确定要求“重叠陆海统一,加快海洋强国建设”。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福建作为海洋大省,依赖海洋而兴起,是“数字中国”、“智慧之海”和海洋经济的模范省。

““海丝”升空,福建“问天””

“海丝一号”的英文名是“hisea-1”,与“hi、sea”谐音,意思是“你好,海”。 从名字到内核,都具有鲜明的海洋属性。 福建第一颗卫星被命名为“海丝一号”,符合国家战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年,厦门大学在翔安校区建成全省第一所高校“卫星遥感地面站”。 不久,也萌生了发射小卫星的想法。

年后,由于国家政策的东风和我国产业结构的红利,我国的民航产业、包括卫星产业成为了硬科技行业的青海。 福建卫星产业已就绪,海洋遥感卫星成为福建“问天”道路的起点,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年末,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与厦门大学对接海洋观测点项目,无意中合作促成了福建发射卫星计划的正式启动。

厦门大学海洋地球学院高级工程师“海丝一号”应用总工程师耿旭朴表示,作为国内高校第一颗近海和海岸带遥感卫星,也是国际上第一颗c波段轻小型sar卫星,“海丝一号”特别适用于阴雨地区遥感数据采集

sar是合成孔径雷达,是主动的对地观测传感器,像蝙蝠和海豚一样,主要采用自身发射信号,接触物体后接收反射信号成像的微波成像原理。 20世纪50年代诞生,多用于军事行业,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发射sar卫星,之后开始军事转用。

““海丝”升空,福建“问天””

由于波长较长,sar卫星“海丝一号”具备“穿透云雾”的能力,可以实现夜观,不受夜晚和恶劣观测条件的限制,全天24小时都能获得图像。 在海洋动力观测中,星载sar是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海面风场、波浪、洋流、内波等动力因素的唯一手段。

““海丝”升空,福建“问天””

目前,海丝1号的成像区域覆盖亚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南极,地形丰富。 经过未来三个月左右的调整,“海丝一号”将以中国东南沿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为首要观测对象,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海洋动力环境参数遥感反演、海洋灾害监测、洪水监测和地表变形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撑。

““海丝”升空,福建“问天””

“以前需要从国外高价购买sar图像,但海丝1号有助于实现‘图像自由’。 ”耿旭朴说:“卫星还可以根据福建的诉求定制获取数据,科学研究和应用都更为准确和精细。”

简亮良也表示,目前福建省空间数据收集的获取仅限于中低空,在海洋测绘方面更受限制。 遥感卫星填补了海洋地区的空白,为数据获取插上了翅膀。

产学融合,轻小卫星开辟新道路

简亮良博士表示,“海丝一号”作为国内第一颗商用sar卫星,依托福建,整合国内特色公司单位力量,项目队伍有高校、国企、国家级科研院所和民航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企业第三十八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38所”)主要负责sar负荷和地面应用系统的研制,长沙天仪空间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企业(简称“天仪研究院”)负责卫星平台和测量运输控制系统的研制。

““海丝”升空,福建“问天””

厦门大学凭借强大的海洋科研实力,对卫星首要技术参数和观测目标进行了设计规划,在卫星研制过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使“海丝一号”符合科研诉求,成为体现海洋特色的“定制卫星”。

几个团队分别负责行业精诚合作,经过一年的研发完成,使这颗中国制造的sar卫星具有轻型、小型、低价、高分辨率的优势。

据悉,“海丝一号”卫星仅重185公斤,与适合发射海洋观测的c波段sar卫星运行时数千公斤的“吨位”相比,实在太轻了。

耿旭朴表示,近年来,卫星产业正处于繁荣期,发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 随着微电子技术、快速低价发射、卫星模块化等技术的成熟,在卫星小型化浪潮的推动下,100公里级sar卫星应运而生。 以前sar卫星作为动力传来的太阳能板和信号天线分离,“海丝一号”实现了两者的整合,部件模块化,自重也随之下降。 不管是研发费还是发射费,越轻就意味着价格越低。

““海丝”升空,福建“问天””

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针对国际先进指标,使用基于c波段轻量化的有源相控阵天线技术和一体化中央电子设备集成技术,“海丝一号”在sar卫星行业进行了技术集成创新试验。 其设计简洁,功能密度高,具有技术领先和示范效果。

““海丝”升空,福建“问天””

据悉,“海丝一号”还配备了自主脱离轨道的装置,卫星在几年后的寿命末期失效后,启动脱离轨道的装置,自行坠落,进入大气层焚烧,不会成为“太空垃圾”。

根据设计,高清晰度也在“海丝一号”的后面,其特定区域的回归周期为3天。 从目前返回3米波段图像来看,“海丝1号”与欧洲航空局sentinel-1和加拿大radarsat-2卫星在地物特征获取等方面基本相当。

将来,更期待图像分辨率达到1米的超高精细图像。

眺望大海,监视警告利器

简灿良表示,年,福建省和国家航天局共同制定了《卫星应用辅助数字福建创新快速发展总体方案》,促进“数字福建”从地面向空中拓展,构建了陆上向海上、海外拓展、立体化、三位一体的新闻保障体系。 去年6月,福建省新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其中提出“积极快速发展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 “海丝一号”推进数字福建、智慧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

““海丝”升空,福建“问天””

“海丝一号”为福建打开了深空之门,为后续海丝卫星星座的组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简亮良表示,后续计划由多颗轻小型sar卫星和多光谱水色卫星组成“海丝”星座,辐射福建、中国东南沿海甚至“一带一路”沿线各国。

今年上半年,我省将发射“海丝二号”卫星。 这是一颗多光谱浅蓝色的小卫星,产学合作模式也将继续。 与“海丝1号”关注变形、物理变化不同,“海丝2号”侧重于水体、水质变化的监测。

厦大海洋地球学院的商少凌教授解释说,“浅蓝色”是通过观测水的颜色,因为颜色的变化反映了水体的健康状态。 例如近海赤潮的监测、水体浮游生物的监测等。 两颗卫星相互配合,对卫星海洋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对近海形成立体监测。

““海丝”升空,福建“问天””

在科学研究方面,可以进行海洋动力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观测,大大提高近岸和流域水体水质的观测能力,对全球变化背景下的海洋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防灾减灾方面,卫星数据有越来越多的应用空间。

sar遥感在自然资源监测、海洋环境监测和船舶识别、农产品鉴定和农业资源调查、地质灾害、水旱灾害监测和防灾减灾、城市高层建筑、电力设施、交通设施、应急响应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特别是在许多复杂气象条件下的应急

““海丝”升空,福建“问天””

例如,海洋监测可以利用sar全天24小时、二维高分辨率的成像能力,实现舰船目标的检测、定位和识别。 利用sar卫星资源,采用多种数据源相结合的动态监测方法,配合地面调查,可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填埋场问题。

另外,海面发生溢油时,卫星可以检测海带的位置、面积、油膜形态,评估其漂移方向和漂移速度等,结合洋流运动和风场新闻,分解判断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较大的地区,卫星可以监测养殖网箱的分布新闻,估算养殖密度,监督水下网箱,协调生态环境和养殖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

除海域外,还将开展陆域监测应用。 通过卫星的天眼看地球,在遥感影像上智能跟踪人类活动的一些变化轨迹,加强观测能力和数据解决能力,进而实现“天上见、地面调查、网上管”,提高我省自然资源的新闻化和管理水平,资源管理。

标题:““海丝”升空,福建“问天””

地址:http://www.fangcetianxia.cn/xwzx/10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