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焕新”实践队在龙潭村村委会前

 (屏南讯8月6日)近日,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乡村焕新”实践队深入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题调研该村以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及宅基地盘活利用的创新实践。

实践队队员与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座谈

 实践队首站与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展开深度座谈,系统了解村庄发展脉络。据陈孝镇介绍,改造前的龙潭村是典型“空心村”,常住人口仅50-60人,土地废荒率高,大量古屋因产权共有人多、使用权分散等问题濒临倒塌,成为资源盘活的突出难点。2017年,该村借助外部力量引入“文创”概念,如“药引子”般激活村庄活力,首家咖啡馆等业态的成功验证了“情绪价值”的可行性。村委会同步发力解决生活痛点,恢复学校、引入快递等举措为文创落地筑牢基础。“乡村振兴主体是村,村委不发力等于零”,陈孝镇的话道出了基层治理的关键。而“15年认租制”这一核心机制——以3元/㎡/年的象征性价格统一租赁古屋再转租,更有效破解了产权复杂与房屋价值低的困局,叠加党委政府4000余万元公共设施投入、社会资本5000万元经营性项目注入,为村庄蜕变提供了坚实支撑。

实践队队员走访当地村民

 在座谈基础上,实践队员深入村落,通过问卷与访谈形式走访百余户村民,精准摸排闲置宅基地现状及村民盘活意愿,全面收集基层对乡村发展的真实诉求与建议。为推动政策落地,实践队在龙潭村举办乡村振兴专题宣讲会,用通俗语言解读宅基地流转等政策要点,现场解答村民疑问,助力村民明晰参与路径,凝聚发展共识。

结合调研成果,实践队总结出龙潭村“党委政府、创意人士、新村民、村委、老村民”五方协同的文化赋能路径,尤其强化了“以村为主体”的发展核心。团队设计的“集体规划统筹+文创团队引入+村民利益联结”三步走方案,为宅基地盘活提供了可操作的“青年方案”。同时,实践队梳理模式经验与现存挑战,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为屏南县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实践队成员表示,此次龙潭村之行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活力与潜力,未来将持续关注村庄发展,以专业所学为笔,以实地调研为墨,不断探索更贴合基层需求的振兴方案。他们坚信,在各方合力下,龙潭村将在文化赋能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闲置宅基地会绽放新的生机,乡村的烟火气里将飘起更浓郁的幸福味道,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文:郑颖 刘佳铮 赵钰洁

图:余欣凌

标题:情系龙潭,文创赋能:福农学子三下乡

地址:http://www.fangcetianxia.cn/shenghuo/37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