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50字,读完约3分钟

何马在揣度寿山石原石的形态。

福州晚报记者何佳媛/文陈暖/摄影

最近在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举办的何马雕塑艺术传承展,因大热而延长了展览。 另外,中国寿山石馆还将设立专门展览厅,展示何马的雕刻作品。

巴西雕刻博物馆原馆长彼得·席勒博士曾表示:“何马拥有帅气的想象力,喜欢挑战寿山石雕刻艺术中根深蒂固的标准。”

谁也没有想到30年前,因贫困而辍学的农家子弟何马,会另辟蹊径,成为玉石雕刻领域的创新者。

即使家里很穷也不会放弃兴趣爱好

何马1972年出生于罗源县碧里乡澳里自然村,从小就对绘画和雕刻感兴趣。 因为不能提供父母学习绘画的条件,他自己创造条件。 在牲口棚里放板子是桌子,把黑棒烧成画笔,把墙壁和石头做成画纸,画完,冲洗,再画。 父亲使用的木工凿子、锐利打磨的钢锯刀,缠绕竹片时是雕刻刀,地里有裂缝的土块是他的雕刻材料。

闽讯:从辍学少年到玉石雕刻名家 何马:喜欢就是最大的动力

想起小时候,何马说:我觉得很幸运。 总是遇到想帮助我的人。 他剪了生产队牛尾巴的毛,想做毛笔,被妈妈骂了,生产队长送了他旧毛笔。 那是他的第一支毛笔。 小学的时候,他第一次被分成图画书,一天就画完了。 老师没有批评,发了新的笔记本。

闽讯:从辍学少年到玉石雕刻名家 何马:喜欢就是最大的动力

中学时代,何马的《猫蝴蝶图》在县美术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 为了攒钱购买《书和画》《美术》等杂志,他每餐都会把红薯、大豆和酱油混合在一起,有时也会挨饿。

1988年,他进入福州第十九中学中等师范美术班。 高一的文化课和专业课名列全班第一,但高二因为太为难而辍学。 他随身携带素描本,过着手绘和诗歌的记录生活,但这个习性至今仍保留着,速写绘本有40多本,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闽讯:从辍学少年到玉石雕刻名家 何马:喜欢就是最大的动力

创新雕塑大放异彩

为了谋生,何马作为画师助理画了壁画,还抄写了经书。 1991年,他在鼓山町的寿山石雕工作室当学徒。 由于美术功底好,技艺精湛,他很快在寿山石雕界崭露头角。

几年内,何马创作了大量寿山石雕作品,选择不拘一格,充满生活气息,但由于主题素材不合市场而流传至今,难以销售。 朋友们劝他跟随达利流,但他拒绝了,多次重复了作品的创新。

1996年,他的作品《门》获得福州市工艺美术创新一等奖,入选澳大利亚工艺艺术博览会。 香港、北京、台湾的收藏家主动来榕买。

虽然名声大噪,但何马做了意想不到的事。 1997年,他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院的前身)进修,如饥似渴地学习,重建了对雕塑艺术的信念。

反扑之后,何马在雕塑界大放异彩。 作品《山雨欲来》将西方的装置艺术融合到寿山石雕中,使木结构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这个木结构后来被称为马架,至今仍有许多人参考。 作品《翠鸟》获得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金奖。 这个奖第一次给粗涩材质的作品颁发了金奖。

闽讯:从辍学少年到玉石雕刻名家 何马:喜欢就是最大的动力

何马将静物写生的素描方法融入石雕基础训练中,开发出了善于表现肌理效果的玉石雕刻素描法,并在业界大量应用。 彼得与媒体; 席勒还说,为什么把何马表现出的简洁的趣味和社会批判性的作品风格称为马风,这种风格对玉石雕刻的创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闽讯:从辍学少年到玉石雕刻名家 何马:喜欢就是最大的动力

回顾开辟荆棘之路的学艺之路,何马说:“喜欢是最大的原动力。”

标题:闽讯:从辍学少年到玉石雕刻名家 何马:喜欢就是最大的动力

地址:http://www.fangcetianxia.cn/xwzx/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