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27字,读完约7分钟

7月12日-15日,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重温党史百年,展望乡村振兴”实践队前往龙岩市开展为期4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重温峥嵘岁月,赓续红色精神”为引,深入农村基层,调研和了解农村脱贫攻坚成果,展望乡村振兴,同时开展了家校关怀万里行和资助政策乡村行活动。

7月12日,实践队从福州站乘动车前往古田会议旧址,先后又到达中共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闽西革命烈士纪念碑、毛主席纪念亭等地。在动车上,实践队分别对乘务人员、乘客进行了路访,并讲解了古田会议的党史知识,鼓励乘客们前往古田会议旧址参观学习,助力红色旅游,弘扬红色精神。在动车上、毛主席雕像前、中共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闽西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国(闽西)孝善文化馆、乡村学校等地,队员们因地制宜,积极与学校暑期托管和暑期夏令营的小朋友们互动,引导小朋友们从小学习党史知识,传承革命精神。

在福建省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莒溪村的建昌楼中,实践队拜访看望了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党龄60年)的90岁高龄老支书和任职村支书15年的现任支书。老支书回忆了建国初期全村人民艰难困苦的日子,不惧困难地带队参与铁路公路建设、铁厂炼铁;他放弃了上海的工作,毅然决然回村担任村支书,带领全村人民建水电站、办中学、规划村庄等。在一代又一代基层党员的努力下,莒溪村在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村民们在衣食住行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支书告诉我们,老支书爱人腿脚瘫痪、行走不便,村子里一直要给予困难资助,但是老支书却总是推迟,把名额让给别人。老支书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队员们,让队员们感受到了基层党员的党性修养,他以亲身经历给队员们上了一次生动的党课。

从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到农村农业产业发展,再到古村落旅游民宿经济,在龙岩市永定区大溪乡、坎市镇、湖坑镇、陈东乡的实践活动中,实践队一路调研走访了龙岩市文秀数字产业园、大溪乡澳洲龙虾基地、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单位和乡村振兴试点村-莒溪村、第五批中国古村落-坑头村、紧邻福建土楼永定景区的六联村、共星村等地,并与文秀产业园主任和企业负责人、大溪乡乡政府领导班子、部分村子村支书和村主任、乡村学校校长等分别开展座谈会,进行了深入地交流访问。

实践队队员们真切了解到数字产业园将在交通、就业、人居、教育、医疗等方面辐射周边乡村,造福民众;而乡村农业、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让当地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更加助力乡村振兴。如莒溪村的柿子产值每年能达到600万元,澳洲龙虾养殖基地采取的“政府+公司+贫困户”的模式,打造闽台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以及依托福建土楼景区、红色文化和原始森林发展起来的当地民宿经济。这一系列的产业发展,以点带面,让农民的口袋真正鼓起来,在基础建设、乡村治理、人居环境、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等方面带动了乡村振兴。

龙岩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是红军的故乡、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之一。这里红色旅游资源丰厚,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这片红土地,实践队了解到龙岩市各乡镇通过充分挖掘龙岩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了红色旅游和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相结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线路,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实现红色旅游接地气和产业融合发展,让红色文化成为老区苏区的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除了红色文化,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当地还有客家文化、华侨文化、知青文化等特色文化,如客家文化最直观体现的土楼旅游资源和饮食文化,大溪乡的知青路、知青亭、知青桥和逢原楼体现的知青文化,艰苦创业、反哺家乡建设和教育发展的华侨文化,以及传统古村落中的传统文化和乡贤文化等等。当地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凝练特色乡村文化、淬炼乡村文化品牌,加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重塑适应时代的新乡贤文化,进一步推进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从而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让文化“活”起来,给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结合地域特色,大力开发文旅项目,以文化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擘画乡村振兴蓝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同样离不开乡村基层教育的发展。实践队在莒溪村采访当地村支书时,他总结到:“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等条件同时具备。”根据15年的村支书工作经验,他认为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才。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在这样的观念下,当地村子设立了基金理事会,对初中、高中、大学升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学金鼓励,并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

一直以来,在崇文重教的传统理念下,大溪乡取得了出色的教育成绩,古时候走出多位状元,近年来培养出多名清华北大学子。队员们在实践活动中,走访了当地的初中小学、今年永定区高考理科状元的学生家中、以及知青文化地、翰林文化公园等。我们了解到,在华侨文化和知青文化影响下,华侨们反哺故乡,建学校、办教育;当年知青们为当地带来了城市的先进教育和文化艺术,当下的知青们不忘初心,继续助力当地教育和经济发展……把乡村教育办成“在农村”“富农村”“为农民”的教育,留住人才,必将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为贯彻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把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送进最后一公里,在行程紧张的实践活动中,实践队还在永定区陈东乡和大溪乡开展了“家校关怀万里行”和“资助政策乡村行”活动。在永定区陈东乡共星村,实践队看望慰问了学院2020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爷爷奶奶。在学生家中,辅导员李录杰了解了目前的家中情况和实际困难,并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了的交流,分析学生学业情况和职业规划,向家长解读了资助政策。

实践队队员深入农户家庭和当地学校,进行入户宣传和入校宣传,以现场答疑解惑、发放国家资助政策手册等形式,确保资助政策进家庭、进校园、进课堂,多措并举地全面宣传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实践队还前往2021年高考永定区理科状元等即将步入大学的准大学生家中,介绍资助政策、大学学习和生活等,鼓励坚定理想信念,继续努力拼搏和成长,学有所成,反哺家乡,助力乡村振兴。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全国各地必将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乡村,让乡村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四天的行程已经结束,但求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歇。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实践队重温党史百年,锤炼党性修养,赓续红色精神;围绕产业、文化、教育等角度,以实地走访开展调研,深入乡村振兴前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策划方案之外,实践队得到许多意外收获,学习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事迹,真正感受到打赢脱贫攻坚战给乡村人民带来的巨大变化。队员们更加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走在新时代前列,用所学知识和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人生华章。








标题:重温党史百年,展望乡村振兴|在红土地上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地址:http://www.fangcetianxia.cn/xwzx/15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