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75字,读完约4分钟

董锋渠正在检查红薯的生长状况。

福州晚报记者徐文宇文/摄影

拉洋芋到德母祖先,救民不如饥荒之功神农,福州乌山风景区先洋芋亭两侧刻的对句,将长乐人陈振龙等与母、神农齐名,纪念他们引种番薯、救乡民的功德。

目前,长乐在一个村子里继承了陈振龙的精神,用现代科学的做法种植红薯,每年生产红薯达1000吨,高质量的红薯苗可达数千万株。 年,该村65户村民组成的长乐区富农达农民专业合作社被选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与省农业科学院的合作

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

6月12日上午,很热。 在长乐文岭町前董村的甘薯田,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专家向村民传达了甘薯病虫害防治和高效栽培等技术。

作为合作社的领导人,39岁的董锋渠的脸被晒得黝黑,在现场忙碌之前很忙之后。

据悉,该合作社种植基地达500多亩,年产红薯1000吨,可以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民就业。

董锋渠感到自豪的是,他们与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签署了战术合作协议,获得了栽培高质量紫薯新品种紫薯24的授权,共同开发了新品种新技术,销售范围辐射福建乃至新疆、甘肃、山东、江西、湖南等地。

甘薯24是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高品质紫色甘薯新品种,年通过国家鉴定,具有高产、高品质、淀粉率高、适应性强、耐贮藏等优点,获得国家甘薯品种淘汰制南方食用集团冠军。

目前,富农达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长乐甘薯绿色食品标志、富农薯商标企业品牌及长乐甘薯国家地理标志的录用许可,成为福州市重要的甘薯生产实体。

重视科学栽培

线上线下融合快速发展

现代栽培必须重视科学,多年来合作社与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州市农科所等机构的专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使他们传授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从而受益匪浅。 董锋渠说。

长乐的甘薯产地是沙地,生长的甘薯因其大小均匀、口感、甜度而被广大客户所迷恋。 董锋渠表示,合作社十分重视甘薯品种的选择,除24个红薯外,去年还试种了全国各地的100多种红薯,从中选了7、8种,今年大面积种植。

在现场,董锋渠和种植户展示了使用农业机械的耕地、种植工作。 以前三人小组每天最多种植6亩农田,现在采用农业机械,三人小组一天能种植70亩农田,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提高红薯的附加值,该合作社目前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定价、统一销售。 为了扩大销售渠道,合作社受到当地销售公司的诱惑,成立了长乐甘薯种植交流群,建设了电子商务互联网,参加了各种农产品展销会,实现了线上融合的快速发展。

闽讯:使用科学种植做法 长乐前董村续写“红薯故事”

乌山风景名胜区的先芋亭。

继承陈振龙的精神

在故乡种上最好的红薯[/s2/]

一生只求种这种长乐红薯,这是富农达农民专业合作社追求的目标。

这与长乐历史学家陈振龙有直接关系。 董锋渠告诉记者,他在日本打工多年,年回国后,在想找事情做的时候,读了陈振龙冒险将红薯引进国内的故事,决心继承陈振龙的精神,栽培家乡最好的红薯。

公开资料显示,1962年冬,郭沫若在福建时,特别去福建省图书馆,查阅了清干隆三十三年刻印的《红薯传说录》。 这本书专门写了甘薯的栽培方法、培育过程。

书上说,陈振龙是长乐蓝桥村民。 不到20年高材生,后乡考试不及格,弃儒从商到吕宋岛(今菲律宾)做生意。 陈振龙看到当地种了红薯,耐干性好活,生熟全可食,有六益八利,功与五谷一样。 明历二十一年五月,陈振龙无视当地政府禁止出口红薯的禁令,将藕藤拧在船的吸水绳上,漂洋过海带回福州培育。

闽讯:使用科学种植做法 长乐前董村续写“红薯故事”

福建巡抚钱学曾允许试种甘薯以拯救饥荒。 那年试种成功,金学于次年下令广泛种植,处理福建省粮食短缺问题。 福建人感谢金学宣传的美德,将朱芋改称金芋,因为它是从国外引进的,所以也称为地瓜。

为了纪念陈振龙引进芋种和金学宣传栽培功绩,清道光14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山建造了先芋祠,后祠被废弃。 现存的先芋亭建于1957年,1990年代翻新,2007年再次翻新。

标题:闽讯:使用科学种植做法 长乐前董村续写“红薯故事”

地址:http://www.fangcetianxia.cn/xwzx/1484.html